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上一期   
    循证研究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苏桂婷, 康雅红, 陈梓琼, 刘芳
    2025, 40(7):  581-58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1
    摘要 ( 33 )   PDF (1527KB) ( 21 )   HTML ( 6)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干预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在中外文数据库中检索采用tDCS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RCTs,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文献共纳入11篇,患者共计4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整体认知功能的MoCA评分[MD=1.44, 95%CI(0.86, 2.02), P<0.01]和MMSE评分[MD=1.39, 95%CI(0.52, 2.26), P=0.002],记忆功能的RBMT评定[MD=1.30, 95%CI(0.43, 2.17), P=0.004]较对照组提高(P<0.05);工作记忆及注意力的DST之FDST[MD=0.28, 95%CI(-0.15, 0.72), P=0.20]与BDST[MD=0.10, 95%CI(-0.23, 0.44), P=0.55]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及记忆功能。

    论著
    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主动脉弓钙化的预测价值
    刘胜华
    2025, 40(7):  589-594.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2
    摘要 ( 28 )   PDF (963KB) ( 7 )   HTML ( 6)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metabolic score for insulin resistance, METS-IR)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主动脉弓钙化(aortic arch calcification, AAC)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北京市仁和医院2022年2月-2025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0例,依据Symeonidis法进行主动脉弓钙化评分(aortic arch calcification score, AoACS)评分测定,分为AoACS=0组(n=60)、AoACS=1组(n=46)、AoACS=2组(n=33)和AoACS=3组(n=31)。比较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性别、年龄、血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分析各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AAC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 4组饮酒史占比、性别、甘油三酯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吸烟史占比、糖尿病史占比、年龄、舒张压、收缩压、LDL-C水平、HDL-C水平、FPG水平、BMI、METS-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ETS-IR、吸烟史、糖尿病史、年龄、LDL-C、HDL-C、FPG、BMI、收缩压、舒张压作自变量,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DL-C为AAC的保护性因素,其余指标均为AAC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ETS-IR水平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AAC的曲线下面积为0.92,特异度96.67%,敏感度80.00%(P<0.001)。结论 METS-IR、年龄、吸烟、LDL-C、糖尿病史、FPG、BMI、收缩压、舒张压为AAC的危险因素,HDL-C为AAC的保护性因素;METS-IR预测价值更高。

    RAR、CLR联合BISAP评分对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张敬知, 张艳丽, 孟庆顺
    2025, 40(7):  595-601.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3
    摘要 ( 25 )   PDF (995KB) ( 10 )   HTML ( 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albumin ratio,RAR)、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比率比值(C-reactive protein/lymphocyte ratio,CLR)联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早期评估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4年10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P患者237例,根据修订的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级标准分为重度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n=110)和非SAP组(n=127)。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SAP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LR、血清淀粉酶、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及BISAP评分均高于非SAP组,白蛋白、淋巴细胞比率、血清钙离子、RAR均低于非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RAR、CLR联合BISAP评分的曲线下面积高于BISAP评分、RAR、CLR及RAR联合CLR(P<0.005),其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79.5%。结论 BISAP评分、RAR、CLR、RAR联合CLR及RAR、CLR联合BISAP评分均为评估AP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相比之下,RAR、CLR联合BISAP评分的预测价值较好,更加准确,适用于对AP的综合评估,可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值得推广。

    2024-2025年成都某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
    范佳鑫, 夏汝杰, 周晓梅, 胡春晓
    2025, 40(7):  602-607.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4
    摘要 ( 23 )   PDF (1088KB) ( 8 )   HTML ( 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阐明成都地区呼吸道病原体的分布特征,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分析,为区域化精准防控和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4年2月-2025年1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共计6795例符合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运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精准检测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包括腺病毒(adenovirus,AD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A,Flu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B,FluB)、鼻病毒(humanrhinovirus,HRV)、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virus,RSV)。结果 病原体总检出率为50.58%,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占44.06%,多重感染占6.52%。单一感染中HRV检出率最高(17.29%),其次为肺炎支原体(13.89%)和腺病毒(12.91%);双重感染中ADV合并HRV为优势感染类型。HRV是唯一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的病原体(男性高于女性,P<0.01)。不同年龄和季节的病原体检出率存在差异,1~18岁组总检出率最高,且各病原体呈现季节性“错峰爆发”趋势。结论 成都地区呼吸道感染以单一病原体感染为主,HRV为主要流行病原体,且不同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与年龄和季节密切相关。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分子机制
    郭倩, 陈婕, 马蔚蓉, 张岩, 杨颖倩, 谈勇
    2025, 40(7):  608-61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5
    摘要 ( 36 )   PDF (3039KB) ( 8 )   HTML ( 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微阵列数据集确定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新的遗传靶点,并揭示导致PCOS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方法 对来自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3个独立PCOS数据集进行了全面分析,使用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规范化。对差异表达基因 (DEG) 与PCOS之间关系的评估包括差异表达分析、表达数量性状位点分析和孟德尔随机化 (MR)分析。运用基因集变异分析和基因本体/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来探索这些基因的功能作用和途径。借助Lasso回归、SVM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树法筛选PCOS交集特征基因,再与MR方法进行交叉验证。此外,采用CIBERSORT分析评估PCOS中22种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最后,构建单基因的ceRNA调控网络进行直观化展示。结果 本研究鉴定出59个显著的差异基因,包括28个上调的DEG和31个下调的DEG。Lasso回归、SVM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树法筛选出PCOS相关的6个交集特征基因,具体为DNAJC3、ASPH、TLR4、SEC24D、SGK1、AMFR。这些基因参与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包括对内质网应激的反应、对化学应激的反应、自噬调节、内源性凋亡、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性变等。MR分析方法与前述3种方法进行交叉验证,进一步筛选出了与PCOS存在因果关系的基因SEC24D,以及与SEC24D密切相关的miRNA37个和lncRNA15个。CIBERSORT 分析表明PCOS中存在独特的免疫细胞分布,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列显著升高,强调了免疫过程在PCOS中的重要性。结论 本研究为PCOS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强调了治疗干预的前景以及针对特定分子途径治疗PCOS的潜力,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外周血中FGF1的表达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卢远思, 吕见君, 官计彬, 操龙斌
    2025, 40(7):  619-623.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6
    摘要 ( 26 )   PDF (459KB) ( 30 )   HTML ( 7)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稳定期双向情感障碍患者(Bipolar disorder, BD)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 FGF1)的表达水平以及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4年3月-2024年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下的110例稳定期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分52例服药组(Bipolar disorder medication group, BD-M),58例未服药组(Bipolar disorder no medication group, BD-NM),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FGF1水平及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水平,分析FGF1与糖脂代谢相关性。结果 BD-NM组和BD-M组的血糖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与健康组相比,BD-M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显著增高(P值均<0.05),而总蛋白降低(P<0.01)。BD-M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比BD-NM组高(P值均<0.05),BD-M组的总蛋白低于BD-NM组(P<0.05)。血清FGF1水平,BD-M组>BD-NM组>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BD-M组的血清FGF1水平与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总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 服药的双向情感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 FGF1 表达与药物所致的糖脂代谢紊乱具有相关性,FGF1可能用于监测或预防精神药物引起的代谢异常。

    血小板及白细胞参数对早产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预测价值
    王晓芳, 崔清洋, 刘新宇
    2025, 40(7):  624-633.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7
    摘要 ( 26 )   PDF (1318KB) ( 14 )   HTML ( 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及白细胞参数对早产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的预测意义并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4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晋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及NICU收治的胎龄≤32周的早产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24 h、1周、2周、4周的血小板及白细胞参数,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情况和血小板及白细胞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258例早产儿,93例发生BPD,发生率为36%(93/258);一般情况:BPD组男性多于非BPD组(P<0.05); BPD组住院时间长于非BPD组(P<0.05);BPD组胎龄小于非BPD组(P<0.05);BPD组出生体重小于非BPD组(P<0.05);BPD组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均小于非BPD组(P<0.05); BPD组无创及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均长于非BPD组(P<0.05);BPD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用占比较非BPD组多;BPD组更易出现合并疾病(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参数:BPD组2周时血小板计数低于非BPD组(P<0.05);BPD组1周时平均血小板体积大于非BPD组;BPD组24 h血小板分布宽度小于非BPD组(P<0.05);BPD组4周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非BPD组(P<0.05);BPD组24 h淋巴细胞计数小于非BPD组(P<0.05);BPD组24 h、2周、4周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大于非BPD组(P<0.05);BPD组24 h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大于非BPD组(P<0.05);BPD组2周时血小板质量指数小于非BPD组(P<0.05)。选择独立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情况和24 h的血小板、白细胞参数构建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早产儿发生BPD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724~0.842)。结论 24 h血小板、白细胞参数可作为BPD发生早期的预测指标,基于上述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替罗非班导致迟发性极重度血小板减少2例并文献复习
    钟元, 倪吉好, 孟风雷
    2025, 40(7):  634-63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8
    摘要 ( 25 )   PDF (495KB) ( 16 )   HTML ( 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导致迟发性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报道替罗非班导致迟发性极重度血小板减少2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78岁男性患者在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第5天发生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为1×109/L,患者于当日出现脑出血死亡;另1例85岁女性患者在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第5天出现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最低为7×109/L,经激素治疗及血小板输注后第13天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 替罗非班所致迟发性极重度血小板减少非常罕见,其机制尚不明确,出血常是其表现出的唯一症状,多为轻微出血,严重出血极为罕见。治疗主要包括血小板输注、应用免疫球蛋白及激素。

    泌尿系畸形合并感染致假性醛固酮减少症1例并文献复习
    周秋梅, 宋少娜, 刘艳, 王文红
    2025, 40(7):  639-64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09
    摘要 ( 27 )   PDF (844KB) ( 10 )   HTML ( 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继发性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aldosteronism, PHA)临床特征及诊疗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泌尿系畸形合并感染导致PHA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思路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儿3月男婴,自母孕期(胎龄24周)即发现肾积水,2月龄时于2022年6月15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左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左肾固定术,并于2022年8月18日取出输尿管支架管。2022年7月22日-9月12日合并泌尿系感染期间出现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伴高肾素及高醛固酮,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复查血钠、血钾正常,血气分析正常,肾素及醛固酮水平正常。结论 当患儿存在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及醛固酮水平增高等盐皮质激素抵抗症状时,应与PHA鉴别,更需注意泌尿系感染及尿路畸形继发PHA可能,针对该病应积极解决泌尿系畸形、控制感染及维持内环境稳定。

    儿童腹部Castleman病2例并文献复习
    王豆豆, 姜健, 赵伟, 李学荣, 孙立荣, 王玲珍
    2025, 40(7):  643-646.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10
    摘要 ( 22 )   PDF (849KB) ( 13 )   HTML ( 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小儿腹部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了解。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腹部Castleman病患儿2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患儿均进行了手术切除治疗,随访期内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患者在进行手术切除后贫血现象明显好转,体重较前也有所增加。结论 儿童腹部Castleman 病较为罕见。完整切除肿物是腹部单中心型Castleman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讲座
    皮肤搔抓障碍的研究进展
    孙振晓, 于相芬
    2025, 40(7):  647-65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11
    摘要 ( 22 )   PDF (901KB) ( 9 )   HTML ( 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肤搔抓障碍(skin picking disorder, SPD)又称抠皮障碍(excoriation disordr),是以反复、强迫地搔抓、抠挖、摩擦或挤压皮肤,导致组织损伤及明显的痛苦或功能受损为特征。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对该病认知不足,导致诊断及治疗率低。本文对SPD的概念变迁与诊断分类、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综述
    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支气管哮喘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阎煜, 丁宁坡, 杨佳宁, 李雨浓, 齐正宇, 咸哲民
    2025, 40(7):  653-65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12
    摘要 ( 18 )   PDF (1007KB) ( 27 )   HTML ( 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通路在哮喘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JAK/STAT信号通路通过调控气道炎症反应、气道重塑、气道黏液生成和免疫细胞失衡而参与哮喘形成。本文对中药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哮喘研究和中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研究进展
    毛静静, 兰云霞, 陈鲁玉, 宋先荣
    2025, 40(7):  659-66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13
    摘要 ( 19 )   PDF (847KB) ( 2 )   HTML ( 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是A型主动脉夹层罕见且致命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近远期预后。近年来,随着医疗与护理领域的持续革新与优化,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疗与护理实践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流行病学、影像学检查、血清生物学指标、治疗策略及围术期重症监护室的精准生命监测与支持进行系列阐述,以期为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及临床管理奠定基础。

    幽门螺杆菌逃逸巨噬细胞免疫监视的进化策略
    陈剑, 周利, 张春婷, 黄奕然, 张毅
    2025, 40(7):  663-66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14
    摘要 ( 21 )   PDF (953KB) ( 29 )   HTML ( 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幽门螺杆菌通过多维度免疫逃逸策略长期定植于宿主胃黏膜,其与巨噬细胞的动态博弈是致病核心。该病原体通过分泌CagA、VacA等毒力因子干扰巨噬细胞功能,抑制自噬流(如靶向LC3-Ⅱ/Beclin-1复合体)并诱导M2型极化,构建免疫抑制微环境;同时激活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重塑宿主基因表达谱(如差异基因富集于趋化因子及炎症相关通路),促进慢性炎症向胃癌转化。基因组多态性(如CagA变异)及适应性突变赋予其环境耐受与耐药性,加剧临床治疗难度。近年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通过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代谢重编程等新机制逃逸免疫监视,动物模型与临床数据证实其与胃癌发展的强相关性。未来研究需整合多组学技术(单细胞转录组、空间代谢组)解析宿主-菌群互作网络,并开发靶向毒力因子或免疫检查点的精准疗法。阐明幽门螺杆菌免疫逃逸的分子逻辑,将为阻断“炎-癌转化”及新型疫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神经与结构影像相关改变的研究进展
    何媛, 王俭
    2025, 40(7):  669-67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7.015
    摘要 ( 16 )   PDF (830KB) ( 2 )   HTML ( 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脊柱三维结构畸形,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系统交互作用。本文讨论患者从神经系统到骨骼再到软组织出现的影像改变,进而关联IS的发病机制,其对延缓或根治病程进展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