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上一期   
    循证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对颈部慢性疼痛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鲜奇男, 徐弋雯, 李鑫, 孙妍
    2025, 40(9):  773-780.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1
    摘要 ( 11 )   PDF (1235KB) ( 4 )   HTML ( 6)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干预对颈部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症状及康复管理的效果。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2月27日。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研究,1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虚拟现实技术干预对颈部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NRS评分, M D=-2.16,95% C I:-2.70,-1.62, P<0.01;VAS评分, M D=-1.42,95% C I:-1.82,-1.01, P<0.01)、颈部功能障碍(NDI评分, M D=-3.85,95% C I:-4.70,-3.00, P<0.01)、运动恐惧(TSK评分, M D=-2.29,95% C I:-4.42,-0.16, P<0.01)产生了显著改善效果。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营造沉浸式虚拟环境和互动训练,可改善颈部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颈部功能障碍、运动恐惧。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仍需进一步研究支持。

    论著
    基于图论的急性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脑网络研究
    刘丽莹, 崔凯歌, 于佳琪, 贾娟, 孙利强, 杨冀萍
    2025, 40(9):  781-789.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2
    摘要 ( 9 )   PDF (1721KB) ( 1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图论研究方法,从结构脑网络水平探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后应激性高血糖(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SIH)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方法 前瞻性纳入ACI后SIH患者32例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35例。基于应激性高血糖比率(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确定脑梗死患者是否入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确定性纤维束追踪方法构建结构脑网络。采用图论分析方法,计算结构脑网络的全局属性指标及富人俱乐部(Rich-Club)属性参数,并基于网络的边进行连接强度分析,同时分析SIH患者异常的网络属性指标与SH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全局属性指标中,SIH组的聚类系数(Cp)、全局效率(Eglob)、局部效率(Eloc)均较HC组减低,而特征路径长度(Lp)较HC组增大( P<0.01);SIH组与HC组均表现出小世界属性,且SIH组小世界属性值(σ)、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标准化聚类系数(γ)均较HC组增大( P<0.01);与HC组相比,SIH组的rich连接(Rich-Club节点之间的连接)、local连接(非Rich-Club节点之间的连接)、feeder连接(Rich-Club节点与非Rich-Club节点之间的连接)的连接强度均减低( P<0.01);基于网络的边的分析表明经过基于网络的统计(NBS)校正后发现SIH组存在一个连接强度减低的子网络( P=0.0002),即左侧额叶-脑岛-边缘系统子网络,其主要由6个节点及5条连边构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异常脑网络参数指标与SHR未见明显关联( P>0.05)。结论 ACI后发生SIH的患者大脑结构网络明显受损,并具有向规则网络转化的趋势;同时SIH患者Rich-Club属性严重受损,多种连接强度减低;左侧额叶-脑岛-边缘系统子网络连接强度减低涉及大脑核心节点损伤,提示该子网络可能是致病核心区域,并且患者未来存在多种功能障碍及潜在疾病风险。

    颈动脉CTA影像学指标及血脂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王辉, 夏新建, 刘赛, 魏西福, 张树忠
    2025, 40(9):  790-795.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3
    摘要 ( 9 )   PDF (1075KB) ( 0 )   HTML ( 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影像学指标与血脂指标联合应用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颈部动脉硬化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两组(卒中组、非卒中组),分别检测其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进行颈部血管CTA检查,分析相关影像学指标(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血管周围脂肪密度),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无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运用无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血管周围脂肪密度联合血脂指标与血管斑块性质的关系;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运用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血管周围脂肪密度联合血脂指标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卒中组、非卒中组的颈内动脉斑块性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周围脂肪平均密度、周围脂肪谷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血管狭窄程度、血管周围脂肪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29、<0.001),以此构建联合预测模型。绘制 ROC 曲线结果显示,该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27(95%置信区间:0.756~0.899),联合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血管周围脂肪平均密度对血管斑块性质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 P<0.001)。结论 颈部血管CTA影像学指标联合血脂指标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多重RT-qPCR在脓毒症患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沈健, 庾胜, 顾晓蕾, 夏天, 龚菊
    2025, 40(9):  796-800.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4
    摘要 ( 7 )   PDF (835KB) ( 0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多重RT-qPCR在脓毒症患者病原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4年6月-2025年5月扬州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急诊医学科的74例脓毒症患者(SOFA≥2分)及74例健康对照者。检测手段包括血培养(BacT/ALERT® 3D系统)、多重RT-qPCR(靶向8种常见病原体)及感染标志物(PCT、CRP、IL-6)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脓毒症组中,多重RT-qPCR阳性检出率(89.19%)显著高于血培养(75.67%, P=0.027),检测时间显著缩短[(5.42±0.32) h vs (20.25±1.52 ) h,P<0.01]。与血培养相比,多重RT-qPCR敏感度达96.4%,可检出所有血培养阳性样本对应的病原体DNA(κ=0.811)。血培养阳性组及多重RT-qPCR阳性组的感染标志物水平(PCT、CRP、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重RT-qPCR具有高敏感度、快速检测及多重靶标覆盖优势,可作为脓毒症早期病原学诊断的可靠补充手段,助力精准抗感染治疗。

    贫血在系统判定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
    陈璐, 亓晓菁, 韩润鸿, 邢广群
    2025, 40(9):  801-810.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5
    摘要 ( 4 )   PDF (1384KB) ( 0 )   HTML ( 0)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贫血发生的原因,评价初始贫血程度、贫血类型及贫血治疗反应对判定AAV患者病情的价值及与肾脏预后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3-2022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AV患者157例,根据初始就诊时的血红蛋白水平分为非贫血组、轻度贫血组、中重度贫血组,详细分析AAV贫血发生的原因,动态观察不同原因的贫血经治疗后的反应及变化特点,据初诊基线与随访终点的血红蛋白值高(H)低(L)变化,将患者分为HH、HL、LH、LL四组,对各组患者进行肾脏结局和全因死亡率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157例AAV患者中,女性82例(52.2%),男性75例(47.8%),年龄20~86岁,中位年龄67岁。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者137例,蛋白酶3(PR3)-ANCA阳性者18例,双阳性者2例。平均随访时间(37±30)个月。研究结束时28例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死亡31例。AAV初诊时贫血十分常见,仅11例无贫血,轻度贫血67例,中重度贫血79例。贫血原因前四位分别为炎症性贫血、肾性贫血、感染性贫血、心肾贫血综合征;单一原因贫血少见(9/146,6.16%),复合型贫血常见(137/146,93.84%)。致贫血原因累加数量越多,肾脏预后越差。据初诊基线与随访终点的血红蛋白值高(H)低(L)变化,肾脏结局和全因死亡率分析发现,HH组肾脏存活率最高,全因死亡率最低;LL组更易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P<0.05),全因死亡率最高(P<0.05)。结论 AAV中常见的贫血是AAV中活跃且有价值的系统判定病情及预后的监测指标,贫血发生与疾病活动性(BVAS评分)显著相关,复合原因贫血最多见。贫血治疗反应是肾功能恶化及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法的皮肤黏膜病变为特征的病毒感染与皮肌炎的因果关系
    李影, 曹婷婷, 王翠翠, 李艳霞, 杨栋梁
    2025, 40(9):  811-815.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6
    摘要 ( 7 )   PDF (1205KB) ( 0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孟德尔随机化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作为工具变量,探讨皮肤和黏膜病变为特征的病毒感染与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的因果关系。方法 从IEU Open GWAS project网站中获得近3a、样本量最大的皮肤和黏膜病变为特征的病毒感染(finn-b-AB1_VIRAL_SKIN_MUCOUS_MEMBRANE)及DM(finn-b-M13_DERMATOPOLY)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从finn-b-AB1_VIRAL_SKIN_MUCOUS_MEMBRANE中筛选与皮肤和黏膜病变为特征的病毒感染高度相关的SNP(以 P<5×10-8作为筛选条件,连锁不平衡区域宽度为10 000 kb,连锁不平衡系数 r 2为0.001)。从finn-b-M13_DERMATOPOLY中提取与皮肤和黏膜病变相关的高度连锁性SNP,最小 r 2值>0.8。汇集两个数据集,去除与DM直接相关的SNP,将包括rs10051884、rs9438624、rs62194265等位点的73个SNP作为工具变量,采用MR-Egger回归、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 IVW)及加权中位数法回归模型,分析皮肤和黏膜病变为特征的病毒感染与DM的因果联系。结果 GWAS数据均来源于欧洲人群,不限男女。MR-Egger 的回归截距项是-0.022( P=0.644),这提示筛选出的SNP同DM间不存在基因多效性。MR-Egger回归、IVW、加权中位数法的 O R(95% C I)分别为1.676(0.808~3.480)、1.362(0.865~2.145)、1.439(1.021~2.029);由于存在异质性( Q=93.823, P=0.036),故关注随机效应IVW的结果。结论 皮肤和黏膜病变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是DM的危险因素。

    基于SEER数据库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倾向评分匹配研究
    韦婷婷, 潘正燕, 冯鲜燕, 龙亚秀
    2025, 40(9):  816-820.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7
    摘要 ( 10 )   PDF (952KB) ( 1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 提取SEER数据库中2010-2019年的结直肠癌患者60 136例,其中发生肝转移5 07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PSM)(1∶1)平衡肝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临床基线特征,最终筛选出9 716例(每组4 858例)匹配后样本。分别于匹配前和匹配后应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来筛选肝转移的风险因素。结果 在匹配前,基于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12个因素(年龄、性别、种族、T期、N期、放疗、化疗、脑转移、骨转移、肺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和其他少见部位转移)是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匹配后,化疗和其他少见部位转移是肝转移的保护因素( O R<1),而骨、肺转移是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在原发肿瘤部位中,在横结肠发生率最高为9.86%,其次是直乙状结肠癌8.91%。结论 化疗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保护因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已经发生骨、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加强对肝转移的监测和干预,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左氧氟沙星与米诺环素治疗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
    刘娇, 尚云, 崔清洋, 张贺, 邱萌
    2025, 40(9):  821-827.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8
    摘要 ( 8 )   PDF (883KB) ( 4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左氧氟沙星与米诺环素治疗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macrolide-resistant M y c o p l a s m a   p n e u m o n i a e pneumonia,MRMP)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两种药物在轻症、中症及重症亚组中的治疗差异,为MRMP的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及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MRMP患儿204例,按治疗药物分为左氧氟沙星组( n=65)和米诺环素组( n=139)。主要观察指标包括:①康复指标(体温恢复、咳嗽缓解、水泡音消失等);②炎症指标;③总有效率;④短期及远期不良反应。结果 左氧氟沙星组与米诺环素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体温恢复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喘息缓解时间、水泡音消失时间及影像学改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白介素-6、乳酸脱氢酶等炎症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然而,重症亚组中,米诺环素组水泡音消失时间短于左氧氟沙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安全性方面,短期不良反应以轻度胃肠反应为主,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或远期不良反应。结论 左氧氟沙星与米诺环素治疗MRMP患儿的总体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米诺环素因高脂溶性和强肺组织渗透性,在重症患儿中可更快缓解肺部体征。临床应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伴有感觉平面的纯感觉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李鑫源, 赵颖, 孟珩, 徐安定
    2025, 40(9):  828-83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09
    摘要 ( 6 )   PDF (836KB) ( 3 )   HTML ( 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伴有感觉平面的纯感觉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伴有感觉平面的纯感觉型GBS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22岁男性,感冒后出现双下肢麻木紧缩、痛觉过敏,3 d进展至腹股沟平面并达到高峰,感觉障碍症状局限在腹股沟平面以下。查体见双下肢痛觉过敏、深感觉减退,远端较近端明显,闭目难立征(+),四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提示蛋白-细胞分离,血清抗GD1a抗体IgG(++)、抗Sulfatides抗体IgG(+),神经电生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纯感觉型GBS,予免疫球蛋白冲击、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存在感觉平面和临床表现为纯感觉障碍是GBS的两个非典型表现,二者重叠的GBS更是罕见。脑脊液或血清周围神经抗体阳性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指标,该特殊类型治疗方案目前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免疫球蛋白冲击可改善症状。

    奥氮平致外周水肿1例并文献复习
    孙振晓, 于相芬
    2025, 40(9):  833-836.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10
    摘要 ( 6 )   PDF (814KB) ( 4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奥氮平所致外周水肿的临床特征。 方法 报道奥氮平所致外周水肿1例,并对奥氮平所致水肿的病例报道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患者女,42岁,诊断焦虑障碍,在应用文拉法辛缓释片75 mg/d,佐匹克隆片7.5 mg, 每晚1次基础上加用奥氮平片5 mg,每晚1次,5 d后出现双眼睑、双脚踝及足背肿胀,停用奥氮平片,其他药物不变,5 d后水肿消退。复用奥氮平片5 mg,每晚1次,4 d后又出现双眼睑、双脚踝及足背肿胀,再次停用奥氮平片4 d后水肿消退。对23例奥氮平所致水肿的病例分析发现,17例(73.91%)发生于用药30 d内,可发生在任何剂量下,但剂量更高时风险也更高,水肿发生部位可在下肢、足部、眶周、眼睑、球结膜、舌部等,部分病例多部位合并出现,经停用奥氮平或减少剂量,水肿均在30 d内消退,在14 d内消退者19例(82.61%)。 结论 奥氮平所致水肿常在用药早期出现,经停药或减量处理,预后较好。

    复发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致异位ACTH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解丽然, 饶小娟, 余玲, 史双伟, 方一凡, 赵明明, 焦培林, 宋淑敏, 桑艳红
    2025, 40(9):  837-843.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11
    摘要 ( 5 )   PDF (1504KB) ( 2 )   HTML ( 0)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复发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引起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罕见疾病的认识及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复发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64岁,因发现血糖高8年,头晕、消瘦2个月入院。既往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患者此次顽固性低钾血症,查ACTH、皮质醇(cortisol, COR)高于检测正常值10倍以上,大、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受抑制。血儿茶酚胺六项均明显升高。胸腹联合CT平扫+增强:右侧肾上腺区及右侧肾周多发占位,考虑嗜铬细胞瘤复发及肾周多发转移可能。予常规剂量酚苄明作术前准备,行腹腔镜右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病理提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免疫组化CgA(+),NSE(+),Ki-67(+约2%),Sny(+),ACTH(-)。术后ACTH及皮质醇迅速降至正常范围。术后3、6、12个月复查提示儿茶酚胺及ACTH、皮质醇均处于正常范围,患者血压未再升高,血糖较前明显好转,体重逐渐恢复。结论 复发性嗜铬细胞瘤引起异位ACTH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遇到异位ACTH综合征需考虑该可能,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术前需按照嗜铬细胞瘤完善术前准备。

    讲座
    线粒体质量控制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杨威娜, 虞曼榆, 詹明
    2025, 40(9):  844-849.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12
    摘要 ( 4 )   PDF (865KB) ( 0 )   HTML ( 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粒体作为真核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参与调控代谢稳态、氧化还原平衡及细胞凋亡过程,但在高糖环境下极易受到损害,引发细胞功能障碍。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全球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DK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质量控制(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MQC)失调在DKD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MQC包括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蛋白稳态等环节,协同维持线粒体功能的完整性。本文系统梳理了MQC在DK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相关潜在的干预策略,旨在为DKD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

    综述
    新型降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李颖, 丛晓强, 刘佳
    2025, 40(9):  850-854.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13
    摘要 ( 4 )   PDF (848KB) ( 2 )   HTML ( 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统称,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血脂水平异常与诸多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因此,积极控制血脂水平,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系统、全面地梳理新型降脂药物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血脂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理论指导。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佘明金, 冯三丽, 吴亚运, 程蒙蒙, 高琳
    2025, 40(9):  855-860.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14
    摘要 ( 5 )   PDF (1106KB) ( 1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约30%~40%患者经一线治疗后发展为复发/难治性(R/R)DLBCL,临床预后差,亟需有效治疗策略。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 BsAb)作为一种新型免疫疗法,通过同时靶向肿瘤细胞抗原(如CD20)和T细胞表面CD3,激活T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为R/R DLBCL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对BsAb治疗DLBCL的作用机制、疗效和毒性进行综述,重点关注处于研发前沿的靶向CD20/CD3 BsAb,旨在为后续临床决策及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与启示。

    川崎病流行病学现状、争议及展望
    潘炎, 严晓华, 焦富勇
    2025, 40(9):  861-864.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9.015
    摘要 ( 4 )   PDF (819KB) ( 0 )   HTML ( 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影响儿童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尽管自发现以来已历经多年研究,但其病因仍未明确。本文对川崎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现状,包括不同地区发病率、患病率、年龄、性别、种族分布特征以及季节性和地理分布模式进行阐述;探讨其流行病学方面存在的病因学争议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预防策略的相关问题;并对川崎病流行病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以及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学发展进行展望,旨在全面呈现川崎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